工作吧导航,最好用的网址导航

跨越时空的画像

08-24

浏览量:563

    那天,94岁的陈秀英老人看到她和丈夫董秀安的画像时,眼眶里瞬间噙满了泪水。她一遍遍轻抚画像,思绪也回到了曾经的岁月。
    陈秀英是山东省莒县峤山镇黄草坡村人。1946年,18岁的她与比自己大4岁的董秀安结为夫妻。结婚第4天,董秀安决定响应号召,奔赴战场。
    莒县地处沂蒙革命老区。抗战时期,翻过黄草坡村西边的梁甫山,就有一个鬼子的据点。敌人每次进村扫荡,全村老百姓只能牵牛拉驴四处躲避。有一次,趁鬼子吃饭,董秀安把鬼子的枪偷走了两把。从那时起,董秀安就加入了村里的民兵队伍。后来,民兵连长又向部队推荐了董秀安。
    那天,天刚亮,董秀安就要出发去部队了。陈秀英将董秀安一直送到村口。两人依依不舍,含泪挥手告别。看着董秀安的身影消失在山路尽头,陈秀英才转身往家走。
    董秀安兄弟姐妹6人,3个弟弟当时还未成年。父亲体弱多病,早早就病逝了。董秀安走后,陈秀英里里外外操持着整个家。白天,她要下地干活、照顾婆婆。到了晚上,她就在一闪一闪的煤油灯下“吱呀呀”纺线,一直劳作到半夜,有时累得胳膊都抬不起来。
    日子虽然过得清苦,但陈秀英的心里始终怀着期望。她盼着董秀安能打胜仗,早日回家。几个月后,董秀安所在部队路过莒县,部队首长特批他回趟家。那天,陈秀英恰巧回邻村娘家看父母,听人带信说丈夫回来了,她撒腿就往家跑。
    那天,平时不觉得远的3里山路,对陈秀英来说,显得格外漫长。此时,董秀安也迎到了村口。当陈秀英气喘吁吁地跑到董秀安面前,四目相视,千言万语化作了两行热泪。“我给你带回来一块布,你做件新衣服穿吧。”董秀安给陈秀英带回来的是4尺浅蓝色“洋布”。那时,村里人都穿自己纺线织的粗布。陈秀英把“洋布”披在身上,左看右看,非常喜欢。
    “部队马上就要出发了,我得回去了!”董秀安忍不住说。
    一听丈夫要走,陈秀英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就不能在家待一晚再走吗?”
    “部队是有纪律的,说什么时间回去,就得什么时间回去。”
    “那你什么时候还回来?”
    “现在战事吃紧,不好说。”
    “我等着你回来!”陈秀英含着泪说。
    一句约定,带来无尽的期盼。陈秀英当时只有一个想法:他在外当兵打仗、保家卫国,她就把家里照顾好,等着他回家好好过日子。
    董秀安走后,再无音讯。那些年,全家人的生活主要靠陈秀英一人张罗。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没粮食吃,陈秀英就上山挖野菜,回家做成窝窝头、菜饼子,换着花样调剂伙食,尽量让全家人吃得可口些。婆婆81岁高龄时,患病卧床不起,陈秀英守在老人病床前悉心照料。婆婆临终前想吃顿油条,陈秀英跑遍全村,东家借一瓢面、西家借半瓶油,凑齐了原料,炸了几根油条,满足了婆婆最后的心愿。
    对董秀安3个未成年的弟弟,陈秀英一直照顾着他们,并支撑着他们成家立业。董秀安的五弟董秀照去世后,留下一双年幼的儿女无人照顾。陈秀英再次担起抚养侄子、侄女的责任。多年后,侄女董克花的儿子丁帅,在陈秀英的鼓励下参军入伍。
    早些年,陈秀英曾等到一次丈夫的消息。那是1948年春节,与董秀安一同参军的莒县籍战友,带回前线的消息——董秀安在四平战役中牺牲了。
    这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陈秀英一病不起。她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悲痛之余,耳边又响起“我等着你回来”的约定。
    她心中升起一个念想:这消息只是听来的,说不定哪天他就回来了。
    陈秀英又重新打起了精神。心灵手巧的她,把丈夫带回来的4尺“洋布”裁剪成一件大襟褂子。每到过节或闲暇时,她就穿上这件大襟褂子,站在村口送别董秀安的地方,默默地看着通往远方的小路。她多么期待那个熟悉的身影再出现在自己面前,夸夸自己衣服做得漂亮。
    1950年,陈秀英收到了县里送来的董秀安的烈士证。
    那天,陈秀英怔怔地听着来送烈士证的工作人员告诉她,四平战役打得极其惨烈。董秀安时任东北野战军某部副连长,在1946年8月的战斗中壮烈牺牲。
    那年,她刚22岁,婆婆和娘家人都劝她改嫁,但她拒绝了。她强忍悲痛,用操劳家务来抵消对丈夫的思念。每到夜深人静之时,她的思绪就不自觉地飘到遥远的四平。
    董秀安没有留下任何遗物。为了寄托思念,陈秀英亲手为董秀安缝制了一双布鞋。遗憾的是,后来一场火灾将4尺“洋布”裁成的大襟褂子烧没了,这双布鞋也烧得只剩下鞋底。
    这些年,黄草坡村有了很大变化,陈秀英家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但“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画面时常进入陈秀英的梦中,让她彻夜难眠。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董秀安‘回家’,兑现我和他的诺言。可这么多年,我又不知道他的尸骨埋在哪里。”2022年6月,陈秀英对莒县峤山镇退役军人服务站登门走访的工作人员道出自己的心愿。
    那天,陈秀英的故事感动了在场所有人。后来,通过查询烈士名录,工作人员了解到,董秀安被安葬在四平烈士陵园。
    不久后,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四平烈士陵园工作人员在董秀安烈士的墓地取了一抔土,并将取土的全过程进行录像,带给了陈秀英。
    迎接丈夫“回家”的这天,陈秀英早早起床梳洗了一番。她还把院子规整了一遍,就连家门口的小路也扫得干干净净。
    董秀安的陵土放在一个用红绸缎包裹着的盒子里。那天,陈秀英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盒子时,双手有些颤抖。她将盒子紧紧拥在怀中,喃喃地念叨着:“回来了好,回来了好!”
    当天,工作人员为陈秀英播放了四平烈士陵园取土的全过程画面。当陈秀英亲眼看到烈士碑上刻着“董秀安”三个字时,她才相信,丈夫真的牺牲了。
    陈秀英的故事被报道后,引起许多人关注。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雕塑家协会会员、莒县籍画家贾贵仟就是其中之一。他萌生了通过还原的方式,为陈秀英与董秀安画一幅合影像的想法。
    然而,董秀安没有留下任何照片,与陈秀英又没有孩子,仅凭陈秀英的描述,很难把董秀安烈士的画像画得真切。为此,贾贵仟又走访了村里的老人、董秀安的侄子们,并找到了董秀安三弟年轻时的一张照片作参考。经过多次沟通与修改后,贾贵仟将陈秀英和董秀安的容貌定格在20多岁,画像终于成功。
    那天,莒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和贾贵仟把画像带到了陈秀英面前。陈秀英小心翼翼地接过画像,流着泪一遍遍轻抚丈夫的脸庞。满头华发的陈秀英对在场的人说:“这辈子,我与他相处的时光非常短暂,但我不后悔,他为国捐躯,是保家卫国的英雄,我为他感到骄傲。”
    76年的风雨,76年的等待,在这一刻有了慰藉。
评论内容: